在高校的微电子实验室、MEMS(微机电系统)研究中心和先进光子器件平台,光刻技术是实现微纳结构图形化的核心手段。而在光刻工艺的最后一步,如何将完成使命的光刻胶彻底、干净地去除,同时不损伤珍贵的样品基板(如硅片、GaAs晶圆、玻璃或柔性衬底),是确保实验成功和器件性能的关键环节。传统的湿化学去胶法(使用丙酮等有机溶剂)正逐渐被一种更先进、更环保、更安全的干式工艺所取代——这就是等离子去胶机(又称等离子灰化机)。
湿化学去胶法在科研场景下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:
1. 残留风险:对于亚微米乃至纳米图形,溶剂容易在微小结构内残留,难以通过冲洗彻底清除,导致器件性能恶化或后续工艺失败。
2. 基板损伤:丙酮等强溶剂可能对某些敏感功能材料(如有机半导体、部分金属涂层)产生溶胀或腐蚀,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3. 工艺粗糙:过程依赖人工操作,重复性差,不利于工艺的标准化和数据复现,影响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。
4. 安全与环保隐患:大量使用易燃易爆、挥发性强的有机溶剂,对实验室安全构成威胁,同时产生有害化学废液,处理成本高。
等离子去胶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氧气(O₂) 在高频电场下产生的等离子体。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高活性的氧原子(O)、氧离子和自由基。这些活性粒子与光刻胶(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)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,将其分解成可挥发的二氧化碳(CO₂) 和水蒸气(H₂O),从而被真空系统抽走。 这一过程的独特优势在于:
• 干式无残留:整个反应为气相反应,产物为气体,从根本上杜绝了化学残留。
• 各向同性:等离子体能够无死角地渗透到图形的各个侧面,实现均匀、彻底的去除,特别适合复杂三维结构。
• 基板无损:通过精确控制功率、时间和气压,可以对工艺进行精细调控,在高效去胶的同时,对下方的硅、二氧化硅、氮化硅及多种金属衬底几乎不产生损伤。
• 环保安全:仅使用氧气,不产生有毒有害废液,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性。
1. 半导体器件制备:在制备晶体管、二极管等器件后,去除用作离子注入或蚀刻阻挡层的光刻胶。
2. MEMS传感器制造:在释放悬臂梁、空腔等微结构前,彻底清除牺牲层上的光刻胶掩模,确保结构的可动性和性能。
3. 光子晶体与波导加工:在刻蚀形成光学结构后,需要非常洁净的表面以降低光散射损耗,等离子去胶是理想选择。
4. 材料图形化研究:在各类新材料(如二维材料、拓扑绝缘体)上定义电极或结构时,保证图形转移后表面的高度清洁。
选择一台适合科研的等离子去胶机,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:
1. 腔体容量与射频功率:
◦ 根据常用基片尺寸(如2英寸、4英寸、6英寸)选择腔体大小。射频功率决定了去胶速率和效率,需与日常处理的胶厚和负载量匹配。
2. 真空系统与均匀性:
◦ 一套稳定高效的真空系统是基础。更重要的是腔内等离子体的均匀性,这直接关系到整片晶圆上去胶效果的一致性。
3. 工艺气体与配置:
◦ 标准的氧气(O₂)是必须的。此外,是否支持加入少量氩气(Ar) 或CF₄ 以处理特殊胶型或进行轻微表面清理,是设备功能性的体现。
4. 安全互锁与智能化控制:
◦ 设备必须具有完备的安全互锁装置。PLC+触摸屏的智能控制系统,允许存储多种工艺配方,是实现工艺可重复性的关键。
5. 厂商的专业支持:
◦ 供应商是否了解微纳加工工艺?能否提供针对性的去胶工艺参数建议?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帮助实验室快速上手,避免不必要的试错成本。
迈向精密微纳制造的必由之路 对于致力于前沿微纳技术研究的高校实验室而言,等离子去胶机已从“锦上添花”的选项升级为“雪中送炭”的标准配置。它以其无与伦比的清洁效果、卓越的工艺控制能力和高度的安全性,确保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。投资一台高性能的等离子去胶机,不仅是提升当前研究水平的有力保障,更是为实验室在未来尖端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推荐新闻
公司产品主要分为:各类环境监测仪器、实验室前处理仪器、紫外臭氧清洗机、等离子清洗机、烤胶机等
Copyright © Shandong Rodani Analytical Instrument Co., Ltd 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18052942号-4